1. 首页 > 菜谱 > 特色菜谱

清明节当天不可错过的几道时令美食!寓意健康

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之一。在中晚春之交,人们会祭祖、扫墓、缅怀祖先。不仅如此,品尝时令美食也是清明节的一大特色。

题图:摄图网

整编:陈兰

“寒食雨传百五日,花信风来廿四春。”又到了一年清明时!

清明节又称踏青节、三月节、祭祖节,是中国重要的“时年八节”之一。在清明节这一天,人们会制作传统美食去祭奠祖先,表达对先人的缅怀之情,还会通过插柳戴柳来驱鬼辟邪。

同时,品尝时令美食也是这一天家家户户常做的事情。在这一天吃传统美食,寓意平安吉祥,好运相伴。

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盘点5种关于清明的时令美食,各位大厨看看你的餐厅都上新了吗。

吃青团

首先要说的便是大家都已经非常熟悉的时令美食——青团。

国人吃青团的习俗由来已久,据说:清朝时期,有一年清明节,一个名叫李秀成的秀才被清兵追捕,一位农民帮他躲避了清兵的追捕,清兵添兵设岗,防止李秀成吃食物,那位农民于是采艾草回家做成团子,混在青草里,躲过了哨兵,李秀成也吃到了团子,并安全返回大本营,这样青团就流传了。

在中国古代”苏杭二州“一直都有“清明节”吃“青团”的习俗。如今随着美食的不断传播,很多地方都有了清明节吃青团的习俗。

△图片来源:摄图网

而且不同地区的人制作青团时所用食材都不一样。有的地方喜欢用嫩艾或者小棘姆草,还有的地方会用鼠曲草、浆麦草来做。

青团的做法其实并不复杂,在袁枚的《随园食单》中有这样一段描写:“捣青草为汁,和粉做团,色如碧玉。”首先将艾草制成的艾草水与面粉融合在一起揉成团,然后发酵。发酵后的面团揉光滑以后压扁,擀成薄面片,然后再裹上馅就成了青团。

△图片来源:摄图网

青团的馅料可以根据自己喜好来定,有甜味的豆沙馅,红豆馅,有咸味的蛋黄肉松,有综合口味的雪菜笋丁,梅干菜等等。蒸好的青团,色泽碧绿,看着就非常有食欲,而且外皮软糯,里面的馅鲜香香甜,不仅好吃,还有健康团团圆圆的美好寓意。

如今的网络时代,青团这种清明美食逐渐成为了网红美食,就连奶茶店都会在清明节期间推出青团这种特色美食,吸引年轻人品尝。青团的口味也变得越来越丰富,如,可可红豆团、抹茶绿豆团、苔条肉松青团等。

吃艾米果

江浙沪地区喜欢吃青团,广东,福建,江西,湖南等客家地区人们爱吃艾米果,其实青团和艾米果的主要原材料都是以艾草为主。

将清明时节的艾草采摘回去,然后放入锅中煮烂,在将煮烂的艾草和糯米粉、粘米粉按照特定的比例混合在一起,做成绿色的米团。

△图片来源:摄图网

接下来就跟包饺子类似,将提前准备好的馅料放入米团中,然后将其包成饺子的形状,艾米果便做好了。

客家人喜欢吃油炸的艾米果,将包好的艾米果放入油锅里进行油炸,出锅后的艾米果外焦里嫩,咸香美味,深受客家人的喜爱。

除了油炸之外,艾米果也可以蒸着吃,将其放入蒸锅里,上汽后蒸10分钟左右便可以吃了。

吃子推馍

子推馍起源于山西,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。

寒食节不准动烟火,只能吃冷食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大臣介子推。传说他追随公子重耳流亡国外,曾割肉救主。文公回国后,重赏随从。介子推却未得赏赐,与母隐居绵山。

后来,文公要给他封官赐爵,他却坚辞不受。文公无奈,只得放火烧山,本想逼他出来,没想到竟把介子推母子烧死在山中。晋文公下令介子推烧死之日为寒食节,禁烟火、吃冷食,寒食节吃的馍就被称为“子推馍”。

寒食节在山西确立后,不断流传推广,渐渐成为一种传统习俗,今山西、陕西、山东等地都有吃子推馍的习俗,馍面中夹有核桃、红枣、花生,称为“子福”,寓意祖宗保佑家族香火延传,这些馍既可以自己食用,也能用来馈赠亲友。

子推馍的外形非常别致,看上去就像是盛装打扮的馒头,通常都是成套的,有一个较大的“总馍”,再搭配几个小馍,每个馍又分为面团和面塑两个部分。和馒头的做法相同,面团发酵后再蒸熟。吃子推馍时也有讲究,不能加热,也不能用刀切,只能用手掰着吃。

子推馍有男女之分,有的地方以形状区分,男人要吃圆形的,已婚妇女吃条形的,未婚姑娘则要吃抓髻馍。有的地方则按照面花装饰区分,男人一般吃带有蛇、虎等装饰的馍,女人吃带有花朵装饰的馍,孩子们吃的馍装饰则更为灵活可爱。

吃螺蛳

清明螺是南方水乡的清明食俗。古来就有“清明螺,抵只鹅”的说法。可见清明时节的螺蛳有多肥美,小小的螺蛳居然可以和大鹅媲美。清明时节,正是采食螺蛳的最佳时令,因为这个时节螺蛳还未繁殖,最为丰满、肥美,无论营养价值还是口感都处于最佳时期,故有“清明螺,抵只鹅”之说。

螺蛳的吃法也很多,可与葱、姜、酱油、料酒、白糖同炒,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凉拌,做法很简单,我家喜欢辣炒,买回来的螺蛳清洗干净,水开下入螺蛳焯水,煮沸后捞出。

△图片来源:摄图网

炒锅加入适量的油,爆香姜丝和洋葱丝,加入螺蛳、淋上料酒大火爆炒。加入郫县豆瓣酱爆炒均匀,然后加入生抽、糖、香菜调味。爆炒螺蛳,香辣爽口,鲜嫩肥美又多汁,越吃越有味道,好吃到停不下来。

吃馓子

吃馓子也是清明的习俗之一。

馓子--又称食馓、麻物子,起源于春秋时期,原来是寒食节的食品。而寒食节与清明节一般只相差一两天的时间。唐朝前分别为两个节日,后来由于相距太近,人们习惯性的将其合二为一,只过清明节,故馓子也成为清明节的传统食品。

古时候,清明前的“寒食节”,不能生火,只能吃冷的食物,于是人们做了麻油馓子。苏东坡在他的《寒具诗》中就曾写到,“纤手搓成玉数寻,碧油煎出玉黄深,夜来春睡雾轻重,压扁佳人缠臂金。”其中寒具便是馓子两汉时期的别称。

△图片来源:摄图网

馓子食用、携带、收藏都很方便,形如盘酥,入口焦香。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都有吃馓子的食俗,但南北方有差异:北方馓子大方洒脱,以麦面为主料;南方馓子精巧细致,多以米面为主料。在少数民族地区,馓子的品种繁多,风味各异,尤以维吾尔族、东乡族和纳西族以及宁夏回族的馓子最为有名。

因为馓子是油炸食物,吃多了容易上火,所以也加入豆芽、韭菜等制作成炒馓子,炒熟的馓子比直接吃会更香一点。

本文采摘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:http://www.wcywcy.com/http://www.wcywcy.com/caipu/tscp/112.html

联系我们

在线咨询: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
微信号:calorie3001